東莞家教網 老人行動不方便,不小心便摔倒了。近段時間,互聯網上熱炒一種新聞:老人摔倒以后,只有圍觀的,沒有上前救扶的人。針對這種社會現象,社會上有比較大的反響,而衛生部從自身職責和專業角度,發布了《老年人跌倒干預技術指南》。
扶老指南認為,若遇到老人跌倒,不應該急于扶起,應該視情況處置。也許也有其專業的一面,如果沒有分清情況就扶起老人,可能適得其反地給老人造成更大的傷害?;蛟S有了扶老技術指南,學校教育、社區宣傳便有了材料,有章可循;或許一旦遇到狀況,不再是不知所措或猶豫不決。
當然,扶老技術指南亦惹來嘲諷的聲音。在醫學角度來看,傷者用藥時機不當,再好的藥方,都可能是徒勞。救治應該講究恰當的時機,如果人們還在思考或翻閱扶老指南,老人就失去了救治的最佳時機,這樣“扶老指南”便違背了初衷,成為害人之物。
當今最讓人感到糾結和焦慮的是,好人難做。有善良的人,卻不能路遇危難伸手相助。好人做好事已經過度敏感,恐懼后面有不利之事作用于自己。那么,扶老指南能否解決不敢扶老人、不愿扶老人的社會現象?我看未必,扶老指南可作為不扶老人的借口,把不道德的行為變得圓滑。
扶老人不應該看作一種技術,而是一種道德觀。只有提升民眾的道德品質,社會才會和諧美好。要積極引導民眾進行道德教育,讓扶老人的人們是良心促使自己做出的選擇,而不是玩弄技術,甚至履行某種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