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煩人的數學
昨天,兒子的一句話讓茉莉輕松不少,一顆一直懸著的心一下子落回原處。此前學數學,兒子一直不在狀態,老不得要領,還因此鬧情緒“我不學數學了!學不來。”現在轉機總算出現了!令人由衷地感到欣慰。此前,茉莉是怎么啟發也無濟于事。
茉莉:學數學,套唄!兒子。照著書上例題的步驟,一步一步模仿就是。最基本的學習方法就是模仿,依模子照抄。然后才是舉一反三。
兒子:套不來??粗鴷?,做題又不會了。
茉莉:那是相關的公式沒有熟記,書上例題的因果關系沒有吃透。
兒子:我花時間了。
茉莉:知識需要鞏固。習題做不夠多,老師說。
兒子:不是題量的問題。第一道題都做不出來,還談什么多道題。
茉莉:唉,數學學習你還沒入門,兒子。數學有數學的學習方法。你要多問為什么。
兒子認真,解數學題步步計較,要想徹底弄明白。
茉莉:該粗則粗,兒子。你問的這個問題,那是數學家要解決的問題,你考慮過頭了。好比開車,司機只要知道“油門踩下去,車就會走?!本蚈K了。至于“踩油門,車為什么會走”,那是汽車廠家的技術員要解決的問題。而“油門怎么踩,車才會走得好”,才是需要我們司機關心的問題。
兒子理會茉莉的比喻,可數學學習還是很吃力。此前的那三四年,因家事種種,兒子心思不在學習上。今年上半年即是高一下學期,兒子才有了令人寬慰的、強烈的學習課本知識的自主愿望。數學本不太靈光的孩子,再加上初中的數學基本知識欠缺太多,如今要趕,自然吃力了。
兒子:(焦急)媽媽,今天上數學課,我哭了。
茉莉:(驚)課堂上哭了,孩子?(這孩子一向輕易不動聲色的。)
兒子:沒有啦,只是流淚,拼命流眼淚。
茉莉:誰委屈你了?老師么?
兒子:沒有,老師和同學應該都沒看見,我很小心。
茉莉:那怎么了?
兒子;我著急,媽,聽不懂。我很努力了,仍然聽不懂老師的講解。媽媽,我學數學實在不開竅,我完了。
茉莉:不要這么說,孩子。事出有因,前些年你太不重視了,積少成多,現在自然有困難。你是男孩,男人要知難而上!不要有畏懼心理。不能在做數學題前就想“太難了,我不會”。這是一種不良的自我暗示,那再簡單的題目你也讀不進去,理解不了。
兒子:是。我想到數學就煩。
茉莉:調整心態,孩子。很少人是門門功課都很快上手的。堅持!就當數學學習是鍛煉自己的堅忍的意志好了。(茉莉知道兒子一向敬仰這種品格。)
兒子:只有這樣了。
茉莉:解數學,要對自己說“我會,我能夠!”,解題前,心情首先要平靜下來才行。孩子,要學會自我調理情緒,主動的、有意識的訓練自己。
兒子的數學學習技巧是個問題,學習心理更是個問題。這孩子的數學入門,需要有一個耐心、細致的老師手把手的跟一段時間。
自己親自輔導,茉莉嘗試過?,F在的高一數學,已開始接觸粗淺的統計學知識和高等數學知識,這對于高中孩子來說確實有難度。二十年沒碰的中學數學,茉莉要重新撿起來確實也有些力不從心。而更困擾的是,兒子在茉莉身邊學習時,老沒個正形,動這摸那,嬉皮笑臉的。茉莉糾正多了,母子倆都沒趣得很。最后,茉莉的親自輔導無疾而終。征得兒子的同意,茉莉開始請數學家庭教師。剛開始,考慮到家住大學城附近,就近原則,在學的本科生、研究生就成了首選。可先后接觸了三個家教的輔導后,兒子拒絕了。
茉莉:你覺得他們的輔導有幫助么?
兒子:有點幫助。
茉莉:那為什么不要他們輔導了呢?
兒子:還是不得要領,教一題會一題。我還有其他功課要讀,沒空。再說有些題,他們也不會解。
茉莉:你喜歡他們么?
兒子:不喜歡,都是一些會讀書但沒有思想的人,膚淺。嗤,年紀都那么大了,還居然喜歡郭敬明和韓寒。
于是,茉莉知道這些大學生家教的綜合素質有限不能打動孩子,責任心不強,教學經驗不足,專業知識也不對口,不適合兒子。得找個家教老師,知道運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影響并帶動孩子學習,從業多年的中學數學老師才是首選。起碼,因為專業培訓和職業習慣,他們的責任心強,有豐富的教學經驗,能很好協調教與學的矛盾,不怒而威,嫻熟掌控輔導氣氛。目前,兒子最需要的是數學入門指導,補習的重點是基礎知識而不是課本知識的深化拓展,這樣就需要輔導老師有足夠的耐心,循循善誘。如此,忙碌狀態的老師就不應當是首選。于是,經過精心篩選,再通過半年的數學家教輔導,茉莉收獲了兒子的數學學習狀態。
兒子:媽,你上午整理我的書桌,把老師寫有一個計算公式的那張紙弄沒了,害我今天沒能把那道數學題解出來,不爽。
茉莉:不依賴別人,自己就能把數學難題解出來,感覺很棒,是吧!
兒子:是。但我還是不喜歡數學。
茉莉:喜歡不喜歡是一回事??孔约旱哪芰Π杨}解出來,很令人高興,也提高了自信,是這樣吧!
兒子:那是。(此前,兒子解數學題從來沒有這種愉快的體驗。)
茉莉:好!這種狀態太棒了。媽媽就一直期待看到你進入這種學習狀態:成功解題獲得自信,有了自信就不懼怕解題,由此進入良性循環,形成數學學習的自我激勵。慢慢的,你掌握了更多的數學解題技巧,品嘗到了其中的樂趣,數學成績自然就輕輕松松上去了。
兒子:(笑容燦爛)是。
茉莉;加油了!孩子。
兒子;媽,我發現沈老師(現在的數學輔導老師,外校的)比陳老師(兒子的數學課任老師)更有責任心。(此前,兒子有請陳老師做課外輔導,因暑假而中斷。)
茉莉:當然了。首先,陳老師是你的課任老師,你是他的在教學生,他有更多的優先機會做你的輔導老師,因此心態比較放松。
兒子:有道理。
茉莉:還有,輔導的內容與你在校的學習是同步的。陳老師已經在課堂上講解過,復習過了,作業也在班上訂正過了,你還不會。就教學效果,對老師來說,這本身就是一種挫敗和打擊。
兒子:(有點抱歉)有可能。
茉莉:再是,他認為他已在班上反復交代清楚了,輔導你時,他的再次講解就可能有情緒,或認為沒有必要再次全面、細致地展開,輔導效果于是就差了。而對于沈老師,這是他給你的第一次講解,心態自然更好。
兒子:(笑)是啊。
茉莉結論,綜合權衡利弊,家教還是請非課任的老師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