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家教網 這一次培訓是初高中兩個班級同時進行的。大多數時候都是各自授課,即使上課內容相同,也往往分成上下午在不同的教室展開。只有極少數的時候,才會合在一起聽課。在開學初的時候,我看到過初高中全部的上課安排,其實細心的老師會注意到在當時的開學儀式上班主任也有過詳細的介紹。我發現只有極個別的上課內容是不同的,從標題來看可能也是初高中不同的教學內容所決定的吧。雖說在個別情況下可以偶爾選擇聽課的老師,但一般的老師對大多數的名師僅僅是聽說而已,并不能確認聽課效果的好壞,所以往往不會主動做出選擇。而我因為看到了熟悉的張悅老師的名字,那天上午的課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去聽高中部分的。
上一次面對面見到張悅老師似乎有五年了吧,五年前的暑期,還是農村骨干教師培訓的時候,那一堂《謳歌親情》感動了我好久好久,很長的一段時間里我都以為很難再有老師可以再上相同內容更好的課了。那個時候,也正是我博客文章剛剛開始的時候。以后陸續在網上看了很多張老師的上課視頻,面對她的課堂語言,除了佩服,更多的是希望什么時候能面對面地再次聆聽。這一次的機會終于來了,所以我不會錯過。
13日上午的課,我早早坐到了高中的班級,靜靜等待張老師的到來。因為聽課的老師不多,我又坐在前排,想不到居然得到了為張老師服務的機會。首先是去門衛取了鑰匙,打開多媒體和投影儀。其次,打開課件的時候,發生了一點點小小的故障。張老師自帶的筆記本外接投影儀不能顯示,估計是端口很久沒用失效了,但再用U盤拷課件,居然也發生了問題,電腦毫無反應。上課的時候已經到了,大家都焦急地等著,我上去幫了一下小忙。既然顯示端口有問題,那么外面的USB端口可能也有問題,我后來把U盤插到電腦主機下面,果然解決了問題。這是一次小小的意外,但也讓我近距離觀察了一下張老師。
聽張老師的課,最大的感受是她的語言風采,開口說話就有語文味。聲音并不重,但柔柔的卻帶有磁性的感染力。我不知道這樣形容是不是合適,但我聽到過的言語最富有魅力的人,張老師絕對是其中之一。講座的內容雖然是《新課程觀下的高中語文教師圖像》,其實我以為涉及高中老師專業部分的并不多,完全是也是適合初中老師旁聽的。
以前只是研究了張老師的幾堂課,但現在近距離地聽張老師講理論,發現很多東西都是我不知道的,也都是我需要學習的。專家的講座聽得越多,會越發現自己的淺薄。或許,這就是普通教師和特級教師的區別吧。短短幾年間,張老師已經從高級教師進入了特級教師的行列,她的講課足跡遍及祖國各個省市,達到了普通老師難以望到的地步。
理論的東西我不再轉述,別人的東西自己只有理解了才能慢慢地接受。但有些東西倒是可以和大家分享:
我們一線的語文老師,是做兔子吃草,還是想做翱翔天空的雄鷹,是完全兩個不同的價值取向。從朱永新教授的著名文章《中國教育缺什么》,張老師說出了自己的感悟:缺理想——缺激情、缺創新;缺當下——將教育當做謀求現世功利的手段。物質屬性趨大化,神圣感、人文精神的缺席。傳統文化土壤的破壞——缺未來:對“我”的認知、對生命的尊重、學生難以成為充分自由發展、自我實現的人。
僅僅以莫泊桑的《項鏈》主題解讀為例:
專家的解讀:
二十世紀70年代:
——諷刺了瑪蒂爾德的虛榮心,更譴責了那金錢萬能,以貧富分貴賤的資本主義社會制度。
——瑪蒂爾德對于我們社會主義時代的讀者認識資本主義社會的丑惡本質大有裨益。
二十世紀80年代:
——瑪蒂爾德是一個不自量力的追求享受,愛慕虛榮的小資產階級女性的典型形象。
——作者借瑪蒂爾德這一形象尖銳地諷刺了好出風頭,極度膨脹的虛榮心理和追求享受、一心想往上爬的資產階級思想。
二十世紀90年代:
——瑪蒂爾德的焦慮是一種典型的青春期未成年女人的焦慮,一種同女性青春相關的憂傷。
——瑪蒂爾德為我們譜寫了一曲不向命運屈服的英雄之歌。
當下學生的解讀:
生①:想給天底下所有美麗的,但性格上有缺陷的女人一個教訓。
生②:想借瑪蒂爾德的一生來說明一件小事可以敗壞你這個簡單的道理。
生③:這僅僅是作家的社會責任感使他提起了筆,生命中總會有一些不能承受之重,需要去承受的,比如你瑪蒂爾德。
生④:小人物可悲,小女人更可悲。(學生表示意外)
生⑤:美麗的女人在遭受滅頂之災時,可以勇敢地走自己的路,靠雙手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人。(學生表示贊同)
生⑥:受生⑤的啟發,我臨時改變了我的看法,莫泊桑生活的法國巴黎上流社會,爾虞我詐,很多女人靠著美色改變了物質化的命運。而瑪蒂爾德卻保持了一份難得的純真。我認為,瑪蒂爾德是作者莫泊桑理想化女性之夢。(學生熱烈鼓掌)
——個人感覺,學生的解讀超越了專家的文本理解,也更具有真實性和現實感。但問題是,這樣的理解,在考試中得不到分數??!可是,你能一定說學生的理解有錯誤嗎?這是專家解讀和學生解讀完全不同的角度啊!
聽張老師的課,是一種享受,不管是以前的課堂還是現在理論的解讀,正如在聆聽一首生命的樂章。同樣引用張老師對語文老師要求的詩意表達來結束:
寧鳴而生,不默而死。我們都只是過客,但是我們必須走向前方,因為魯迅先生說:前方,有一個聲音在呼喚我們。
有些事情,是可以遺忘的;有些事情,是可以紀念的;有些事情能夠心甘情愿;有些事情一直無能為力:我愛你,這是,我的劫難。——我們愛語文,這是,我們的福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