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課堂上理解掌握了知識點,就不需要再花時間去做作業呢?這個問題值得好好正視與深入探討。某些學員覺得自己的記憶力、理解能力不錯,也可能確實比其他人會好一些,竟然認為假如上課時老師所教的內容全部聽懂了,就沒有必要做老師布置的作業了。他們認為作業只是留給那些在上課之時沒有聽懂的同學,還有那些接受能力較差的同學練筆而已。
對于這個有明顯錯誤的看法,我們不應該忽視。畢竟,還是有相當一部分同學掉進這個誤區。從科學上分析,人類的記憶力變化規律是存在一個曲線來模擬的。倘若接受新課后,做適度的作業或聯系題目進行強化,做一些活用與沉淀固化知識之題,包括復習知識精髓與深入思考問題之間的聯系等,便可以把那些記憶的曲線往上提升。避免了長時間淡化,保持深刻的記憶印象。因此,不論我們對自己的記憶再有自信,而遺忘是無法改變自然趨勢。課后的練習就是我們重新思考的所學、審視自己是否在某些環節有所遺漏,或發現所理解的并非正確。
師生是整個教學過程的主體對象。如果老師教得不理想,解說不清晰,內容含糊或上課氣氛不活躍,不夠精彩而不能集中同學們的注意力,這確實是嚴重的問題。然而,老師不能同時適應各個同學的學習條件要求,因為老師在學校里不是只面對一個學生。當然,一對一的家教老師除外。因此,作為學生,應該從自身做好,努力適應老師的教學方式,接受老師的演說過程。
吸引同學們眼球的教學課程,活躍而濃厚學習氣氛,都可以提高學習的效果。老師并不能為整個教學過程的成敗而承擔責任,因為學習的主體是學生,完成學習過程學生是關鍵。很多事都需要靠自己的努力。倘若老師上完課,學生很長時間不再溫習功課,致使教學效果難以提升。這不是老師個人太差或個人過錯。這樣評判老師確實不公平。眾所周知,天底下沒有真正的天才。后天的個人學習,后天的環境都直接影響他能否成為真正意義的天才。
作為學生,應該有這種想法:寫作業不是庸才的事情。我們應該用踏實的心態去獨立完成作業。
首先,我們要體認到寫作業可以讓你的學習更完整,先前付出的時間如果不好好做作業,用心溫習,豈不是不白白浪費了?其次,我們應該相信這樣的事實——認真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或做完相關練習的過程,你掌握知識的程度就將向前躍進,超越了原來的自己。就像吃食物,會讓自己吸收更多的營養,才能健康成長。
最后,我們寫作業這件事要怎么進行?當我們寫作業時,應該先把它想成課后練習,而非一個被安排的任務。因為任務要交差,是被迫的,沒有選擇的。課后的練習,是為了自我的提升,不要只求最后的答案,其實無路是那門學科,注重思考的過程,才會有實質的幫助,我們在寫作業的時候,一定要注重質量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