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家長都重視與孩子的溝通,那么,怎樣和孩子進行溝通比較好值得我們探討。若要達到溝通的良好效果,家長需要了解溝通所需要的目的性與針對性。
家長如何能辨別并明確溝通的目的?通俗一點,就是我們想通過溝通來獲取什么,或者改變成什么樣,F實生活當中,家長會經常對孩子說“你做得不錯”。即便是一個簡單的肯定評價,卻給孩子在這個做法上給予了信心。孩子明白這樣做是對的,才會堅持這樣做。最終,孩子在行為做法上會很容易地制定明確的學習和生活目標,孩子的學習就會相應輕松。
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聽話”,也有部分家長希望孩子能接受自己的說法或做法。這個看起來沒有大的問題,卻一味強調孩子要接受自己的觀點,忽略孩子的自身發展情況。不考慮孩子是否能接受的“溝通”,不算是溝通。家長如果總想把要說的話給孩子講,結果往往是,家長磨破了嘴皮,卻收獲甚少。其實,如果要想讓孩子接受家長的話,就要先體會孩子心里想著什么,抓住孩子的心理狀況,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這樣,孩子會更容易接受家長的建議。
因此,家長跟孩子溝通首先要求家長要學會傾聽孩子的心聲,聆聽孩子的看法。在傾聽孩子說話時,家長必須注意以下的幾點:要多給孩子發言的權利,不能情緒化地打斷孩子的表達。與孩子保持良好的心靈溝通并不難,最主要的是看你是否把孩子當作自己的朋友。朋友不是口頭上的說法,而是對孩子的尊重。
孩子跟家長之間或多或少有代溝存在。只要家長能把孩子當作自己的真心朋友,給予幫助與尊重,并賦予孩子一定的發言權,不管孩子的論點是否正確,想法是否單純,重要的是從小培養孩子的溝通能力與獨立思考能力。家長與后代之間的隔膜總是存在的,無法消除,但這樣更容易緩解孩子與家長之間的矛盾。
我們也不要急于做出評價,即使孩子的看法與大人不同,也要允許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家長應考慮到孩子的理解能力,舉出適當的事例來支撐孩子的觀念,并做出分析,只要父母不壓制孩子的思想,尊重孩子的感覺,孩子自然會尊重父母的。
孩子對家長的規勸常表現出逆反心理,總覺得自己已經長大不需要大人管教了,此時的孩子最需要一個顧問,來幫助他們解決問題。
我們要學會和孩子分享自己的感覺,無論孩子是向我們回報情況還是訴苦也好,家長首先要暫停自己的手中的工作,靜下心來傾聽,不要敷衍了事,我們要領會孩子的話意,理解孩子的情緒,優勢孩子也不清楚自己的情感反應,倘若大人能夠理解和接納,他也會有進一步的認識,很多家長有這樣的感受,孩子越大越難溝通了,其實,家長不要以強者的權威來壓制孩子,往往會得到孩子相對的友善,同時家長的沉默,也是也是一種很好的溝通方式。
家長可以用贊美之詞和身體語言,我們必須讓孩子知道,無論在什么情況下,我們都要接受和支持孩子,不管孩子說了什么或者做了什么,我們都可以利用身體語言,去讓孩子知道我們是愛他的,這樣的話,我們能讓孩子更加走進我們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