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培訓的最后一天
東莞家教 在炎炎夏日,經過十幾天的聽課培訓,確實有些累了。雖然聽課的時間,上下午加起來也不過六個小時左右,但天天如此,中午的休息時間又幾乎沒有,確實讓人感覺比較疲憊。
上午的講座是《中國現當代文學的閱讀、教學與研究》。因為是學校本部的老師主講,所以期待也不大。這些天的培訓,基本已經有了一定的定論,凡大學本部的老師,理論比較多的,對我們的啟迪就不是太多。我們更期盼的是一線教師的一些經驗介紹或從理論到實踐的提升過程。畢竟,對真正從事一線教學的老師來說,理論的用處除了寫寫科研論文之外,實在不大。你能用理論教好學生嗎?不能。我們從理論到實踐有一個非常漫長的轉折過程,理論再美好,都需要從實踐出發來適合自己的學生。
上午的講座也是如此。其實這個講座也是能講出一些東西來的,比如說只著眼于某一個作家的風格,或者幾個作家的中學作品進行比較研究,也可以,畢竟可以帶給老師們一點點的啟發。但是理論東西過多的話,就會讓老師們厭倦了。
比如說,從作家(性格、氣質和心理)出發的解讀視角來看待朱自清、沈從文、魯迅等人,無非是知人論世。可是前幾天南教授的講座,給我們講敘事文本時,已經提出了新的觀點“作者死了”。我們究竟該聽誰的呢?不聽腦子倒還清楚,聽了反倒更加糊涂了。專家們自己都還沒有搞清楚的話題,就向老師們推出介紹,是不是不大妥當呢?
近年來為家人的衣食,為自己的職務,日日地忙著,沒有坐下閑想的工夫;心里似乎什么都有,又似乎什么都沒有。萍見面時,常嘆息于我的沉靜;他斷定這是退步。是的,我有 兩三年不大能看新書了,現在的思想界,我竟大大地隔膜了;就如無源的水一樣,教它如何能夠滔滔地長流呢?……大約因為我現在住著的北京,離開時代的火焰或漩渦還遠的緣故吧,我還不能說清這威脅是怎樣;但心上常覺有一點除不去的陰 影,這卻是真的。我是要找一條自己好走的路;只想找著“自己”好走的路罷了。但哪里走呢?或者,哪里走呢!
我所彷徨的便是這個。 —— 朱自清《哪里走》(1927)
像上面的這段文字,用來說明朱自清寫《背影》時的矛盾彷徨心理確實是一個輔助材料,但這個材料僅僅只能給老師們提供一個視角,不能對學生說,那么其教學價值又何在呢?
從文本價值到教學價值的轉化,本來是專家應該梳理清楚的事情,現在這個工作一直是一線的老師在做,結果搞的上有專家的批評職責,下有社會輿論的一片罵聲,既然如此,老師們何必多一事去了解這樣的文本材料?
想到講課結束的時候,上課的老師曾問我,是不是現在一線的老師對中學教學頗多怨言,我笑笑說比你們想的要嚴重得多。實際上,真正的問題實在是大多數專家都不了解或者不愿意了解我們的學生——難道厭學還是個別現象嗎?難道“讀書無用論”還只是某些農村家中眼中的一個概念嗎?以前教授們一直說要走出大學這個象牙塔,可是從實際的培訓過程看,沒有走出象牙塔的理想之人實在太多太多了。
像第二點,在作品與時空環境的聯系中理解作品:重新重視文學的社會認知功能。難道我們老師在教學的時候沒有考慮到這一點嗎?即使給學生設置當時的情境,難道單純的學生就一定會像我們老師想象的進入到當時的環境中去嗎?
倒是蜻蜓點水的第三點:魯迅與中學語文教學可以鋪開具體講講的。
1、《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社戲》《阿長與三海經》《風箏》
——童年經歷、人生轉折、人與人的溫暖情感
2、《魯迅自傳》(第四冊):凡人心理與偉人稟賦
(1)生活的課堂
(2)超越現實的魔羅精神
3、《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第五冊)
掮住黑暗的閘門,放我們到光明里去
4、《故鄉》《孔乙己》:
看魯迅的愛與無奈、理智與情感、悲與憫
5、《藤野先生》(第六冊):民族情懷中超民族的大愛。
6、《一面》《我所知道的魯迅先生》《我的伯父魯迅先生》等與魯迅相關作品的解讀:在凡人魯迅與偉人魯迅的悖論中。
這些內容有具體的教學研究價值,對于一線老師來說卻是比較合宜的。(文 胡俊杰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