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家教網 英語語法是初三英語復習的必修課,語法教學的目標是什么?如何來進行語法的教學呢?傳統的教學方法是否有效呢?學生在學習中會遇到怎樣的障礙呢?這些問題是在教學之前就應當去思考的。為了尋找答案,我們就必須從學習的主體——學生身上,去進行一番調查研究。
今天是語法的第一次課,第一節課我并不想傳統地從詞法開始講起。我認為,我們在描繪事物時,要先給人以一個初步的第一印象。如描繪一個人,應當先將其人的輪廓勾勒出來,區別于其他的事物。同樣的,認識語言,首先要將其作為一個不同的語言整體,描述出區別于漢語的特征。因此,我首先讓學生了解中英文語言句式上的差異,再講解英語的句子結構。在理解了句子中基礎上,再開始詞法的學習。
學生當前有關英語句式的把握是怎樣的,他們了解句子的基本結構及其術語嗎?第一節課我教學的目標應設定為什么?對此,我先進行了一番學情調查。我先設計了幾道相關的語法題目,讓學生先自主完成:
1、句型轉換(5個句子)將句子轉換成一般疑問句,或特殊疑問句。
2、找出句子的主系表結構(5個句子)。
3、分析句子是主謂結構還是主謂賓結構(2個句子)。
(《新課程標準》——教師應根據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以及他們的興趣和愛好選擇教學材料。在每個教學環節教師都應以學生的需要為依據,充分考慮學生已掌握的知識狀況、學習潛能和學習風格等方面的差異…… )
10分鐘后,我對學生的完成情況進行統計:50%的學生做了句型轉換練習,其余學生不會做;60%的學生做了主系表分析練習,其余學生不會做;40%的學生做了主謂或主謂賓分析練習,其余學生不會做。
統計結果表明,一半的學生對英語句式(陳述句,疑問句)不知為何物,做了句型轉換的學生中,最好的做對了4個句子;近半的學生不懂什么叫主系表,做了此分析的學生中,有部分同學全對。超一半的學生分不清主謂賓,只有個別學生正確分析出了主謂賓。
由此可見,學生的句法基礎很薄弱,對基本的語法的術語(如特殊疑問句,一般疑問句,主語,系動詞,表語,謂語,賓語等)也不清楚,因此,我將本次課的知識目標確定為:通過分析中英文句式的差異,讓學生認識到英語疑問句的特征是“根據句首詞判斷句式”;告訴學生英語的動詞有系動詞,不及物動詞和及物動詞之分,讓學生了解英語句子相對應的有三大類基本的結構:主系表,主謂和主謂賓。
根據學生調研,調整教學難度。
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水平,在確定了教學的知識目標后,我有意識地降低了教學的難度,我用幾個淺顯易懂的比喻,將抽象的語法現象變得通俗易懂。如:在講中英文語法有差異時,我拿中國與外國的交通規則打比方,中國交通規則是是靠右行駛,英國的交通規則是靠左行駛,如果不了解這種不同,在外國出行就會出現交通阻礙;同樣的,中文的語法規則與英語的語法規則是有差異的,不了解這種差異,在與外國人用英語交流時,對方就會不知所云,出現信息交流的阻礙。
課后進行學生調研,了解教學效果。
在課后的休息時間,我與幾個學生聊了一下。簡單地問了幾個問題:
1、你覺得上課聽懂了嗎?
2、哪些知識是你以前不懂,現在懂了的?
3、對今天的課,你覺得還有什么沒有聽懂的知識嗎?
4、你對這種教學方法滿意嗎?在我收到的反饋中,90%的學生覺得有所有得,對這種教學方式還滿意。證明本節課對教學目標和教學難度的設計是有效的。
學生調研中的問題反思
1、調研過程中的不足:我是從網上下載了一些語法題作為語法檢測題,這些題目主要是一些綜合性的句子,還有些稍難一點單詞,學生在做題時,感覺得句子理解不了,直接影響到做題的質量。這次檢測的目的是句型轉換及句子成分分析,而不是句子的理解,應該對句子稍作改寫,降低詞匯的難度及句子的長度,使學生不致有畏難心理。
2、調研中的困難:由于平常的教學進行調研的嘗試較少,與學生的交流也很少,在面對不同的教學時機,不能快速有效地設計出合適地調研材料與調研方式,學生對調研的反饋也不是很積極。
3、感覺如果在課堂上對學生的調研,花費時間太多,會影響教學的進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