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教導后代以讀書為榮,以勞動為本 |
文章來源:東莞理想家教網 文章作者:Admin 點擊:21628 錄入時間: 2011-6-2 大 中 小 |
物質生活條件是勞動創造的,有時快樂自豪的精神享受也來源于勞動。在東莞家教中,家長應該教導孩子崇尚勞動,像客家家教一樣,把勞動與光榮聯系在一起。 客家家教在教育后輩崇尚文化的同時,也教育后輩崇尚勞動,以讀書為榮,以勞動為本。客家人的崇文重教著稱于世,唐宋以來直至今日,客家人遷徙留居之地總是出現“人文秀區”,產生令人側目的文化教育景觀。 這一方面是出于改變惡劣環境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因為不少南遷的客家人中原的先輩多為衣冠士族,素有詩書傳家的風氣。客家婦女當孩子還抱在懷中的時候就輕輕拍著孩子的手教給他們讀書的童謠:“蟾蜍羅,哥哥哥,唔讀書,冇老婆!山鵓鳩,咕咕咕,唔讀書收,大番薯!薄霸鹿夤猓悴爬。騎白馬,過蓮塘!笨图颐耖g還流傳著“唔讀書,白月珠(睜眼瞎)”,“農家不離豬,教子不離書”,“秀才不怕衫破,就怕肚里無貨”等等勸讀重教的諺語,因此,客家山區,崇尚文化,重視教育蔚為風氣。 但是客家人的“以讀書為榮”并不拘泥于中國傳統的“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思想觀念。 客家人在教育子女崇尚文化的同時,教育子女崇尚勞動,能讀書求學獲取功名固然最好,倘若不能,則以勞動謀生,耕田種地,百工技藝,小商小販甚至服務行當,均恭然處之,不偷不搶不懶,以勞動為美德,靠勤勞創家業?图胰藢κ哭r工商的高低之分看得并不很重。在客都梅縣泮源里的“公王廟”里供奉著紅臉、黑臉、白臉三王,紅臉為鐵匠,黑臉為農夫,白臉為教書先生,他們平等坐于神廟,享受客家人的香火祭祀,保佑客家子弟的謀生生涯平坦、順利。 又如在閩西,邊城四堡有鄒氏家族,該家族的《家訓》中,強調了對子弟的教育:“吾家人醇俗厚,豐讀豐耕,一脈書香繩繩相繼者,其來久矣……知書識字,縱置身農工商賈之余,亦有儒家氣象,庶不辱我詩書禮儀之鄉。”可見即使以書香門第自詡的客家大族也并不認為自家子弟置身于農工商賈是恥辱。 客家人的崇尚勞動,主要出于生存的需要。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客家人處于顛沛流離的動蕩歲月,處于惡劣的地理環境之中,其當務之急在于站穩腳跟,生存下來移居蠻荒山區,百事待舉,搭棚建屋,吃飯穿衣,各種勞動技能都成為一時急需,由此不難理解客家人對各行各業的看重。 若孩子出現輕視勞動、貪圖享樂、好逸惡勞的現象,作為一名家長不應該視而不見,應及時給予糾正。即使家庭再富有,不勞動、不去奮斗,必然走向衰落,因為勞動面前人人平等!(東莞家教網)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