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真正的課堂?一千個人的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對于課堂的內涵,眾說紛紜,不一而足。但是無論是何種認識,課堂永遠是教學的主要陣地,是實現三維目標的主要載體,是師生個性和思維共同騰飛的舞臺。構建真正的、有生命力的課堂,需要扭轉幾個偏差,更新幾個觀念。
一、課堂不是教師一個人的舞臺,是師生互動共舞之地。
教師不是演員,課堂教學也不是教師一個人的舞臺。教師的行為不能等同于藝術表演,無論教師的藝術表現力有多強,所表演的內容多么精彩,如果沒有學生的配合,課堂教學也就失去了其實際的意義和價值。課堂是以師生的互動與交流為媒介的,教師要在立足于學情的基礎上,精講點撥,創設交往互動的平臺,讓課堂在師生思想火花的交匯中精彩生成。
二、課堂不是讓學生被動地接受,而是主動地探究。
傳統課堂教學注重灌輸,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新課改要求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提倡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合作、探究。課堂中,教師的“教”要與學生的“學”緊密結合。對于一些名詞、概念、史實等問題一般不需要學生去探究。對于有一定思維含量,學生能“夠一夠,摘得著”的知識可給學生提供探究的平臺,以改變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局面。通過這種方式,讓學生動腦、動口、動手,并學會主動獲取知識,形成正確的思路,并培養創新能力。
三、課堂教學對象不是千篇一律,要允許個性存在。
我們面對的學生是有著生機活力和個性思維的生命個體。個性差異的存在需要教師在深入了解每個學生的基礎上因材施教。要根據不同學生的認知水平施以相應的教育。課堂訓練中進行分層設計、逐步推進。課堂評價也要在著眼于學生自身發展的基礎上進行科學定論。
四、課堂教學模式不是一成不變,要體現教師的獨特魅力。
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曾說:“一個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形勢在不斷變化,我們面對的教育對象也在不斷變化。教師不能滿足于已有教學經驗的基礎上教條地沿襲舊的教法,教育教學方式要常變常新。一種教育智慧的產生離不開集體的交流和創造,同時教師也要發揮自己的特色,展現獨有的魅力。為此,教師需要不斷充實自己的學識和素養,不但提高自己的理論認識水平和實踐能力。應情境而動,依學情而變,使課堂煥發勃勃生機,顯現著生命的活力。
新課程實施的核心是課堂教學,任何改革,如若沒有觸及課堂的內涵和本質,就不會是成功的。審視教學的師生活動,回扣課堂的預設與生成,反思教學理念的創新與堅守,課堂教學需要在繼承的基礎上合理地揚棄,科學地建構。(東莞家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