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不應該只是傳授知識的工具,還應該教導孩子一些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比如尊老愛幼、拾金不昧、熱愛生活等等優秀品質。那么,教師應該如何切實培養孩子的各種優秀個性呢?下面以“我為家長減負-孝敬長輩”活動為例談談教師如何正確培養學生的高尚品格。
活動一:訪家長,體驗艱辛
讓學生回去采訪自己的父母或其他長輩,了解父母、長輩為自己的成長付出了哪些辛勞,并搜集一些自己小時候的照片及被父母長輩呵護的小故事。
活動二:講故事,明白道理。愛聽故事是孩子們的天性,用故事教育孩子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利用班會課組織學生講父母關愛自己的故事。學生人人手拿照片,個個滿臉幸福的講述著故事。備受關愛的故事講完以后,老師要求學生再講講自己關心父母的故事,絕大多數學生講不出來。這時,我講了三個故事——《荊門孝女劉艷芳帶盲人母親求學》、《湘潭大學楊懷保帶父母上學》、《8歲彤彤照顧植物人父親》。這三個故事感動了學生,學生懂得了子女有義務照顧父母長輩。
活動三:訂計劃,付出行動
故事明理之后,要求學生付出實際行動。接著讓每個同學制定行動計劃。學生根據自身情況制定出為父母、長輩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的計劃:做飯,摘菜,掃地,澆水,洗衣,幫長輩倒茶、拿鞋子、搬凳、捶背,自覺做作業讓家長省心等等。
活動四:做記載,提醒堅持
有計劃就要實施,每周五放學時提醒學生不忘自己的計劃,并告訴學生根據實際情況計劃可隨時調整。學生每周做“孝順”作業并記載下來,讓家長簽字認可。每周一小組內交流“孝順”作業完成情況,每月全班集中匯報。孝敬長輩成了學生每周必做的家庭作業,在這個特殊作業中,學生逐漸明白了“孝敬長輩,我們理所當然”。
當今社會獨生子女多,很多孩子嬌生慣養,自我中心意識過強,ta們對長輩只會索取卻不知回報。為了培養孩子的感恩意識,培養孩子擁有更多優秀品格,家長應該配合教師開展多些主題教育活動。